东极文化纪念石碑 张 婷 摄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边疆万里文化行”活动带着笔墨丹青,将文化服务送到祖国边疆。他们来到祖国陆地最东端的黑龙江省抚远市,为东极文化纪念石碑揭幕,为这片土地送上文化厚礼。
随着红绸落下,一块曲阳雪浪石露出真容,背后就是壮阔江景。这块石碑的石材来自河北曲阳,那里的雪浪石早在宋代就因苏东坡“画师争摹雪浪势,天工不见雷斧痕”的诗句声名远播,自带千百年的文脉记忆。石碑正面的“风景这边独好”6个大字笔力苍劲,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荣誉会长苏士澍题写,字里行间藏着对边疆建设发展的祝愿。
背面的“东极碑赋”依据抚远当地历史、经济、文化等精心撰写,既涵盖悠久传承、渔业特色、戍边英烈与赫哲族风情,也包含研究会捐碑实践与同仁爱国之心,全方位展现抚远的魅力与底蕴。底座刻的“中国东极抚远”6个大字,由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李胜洪书写。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王吉站在碑后,指着碑文说:“就是想让每个来的人,都能读懂这里的故事。”老兵、当地居民,还有带着相机的游客,听闻这里要立一块有故事的碑,特意赶早来见证。
展开剩余66%这场仪式像一根线,串起了更远的记忆。自2018年“边疆万里文化行”项目发起以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致力于为边疆建设贡献力量,在边疆地区捐赠文化纪念石碑与书画作品,借此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边疆地区发展。
“研究会成员多是军人,军民团结一家亲,做文化服务自然要往边疆去。”王吉回忆,项目首站选在海南省三沙市,石碑正面同样刻着“风景这边独好”,背面的赋是研究会成员和当地干部在宿舍连夜琢磨出来的。立碑日,20多位海军战士列队,白色军服映着蓝色大海。那块碑常在荧幕出现,就像个沉默的哨兵,守护着南海的文化记忆。
次年9月中旬,研究会奔赴大兴安岭最北端,抵达图强林业局时,大雪压弯了道旁的树。王吉回忆,第二日捐赠仪式一开始,雪停日出,林场职工群众纷纷称奇。“我们一走,旅游大巴就来了,游客纷纷在碑前拍照,还真带动了当地旅游。”王吉说。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长罗杨表示,三沙立碑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胸襟在南海化作守望;漠河揭碑时,“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古意与北国风光的今韵相映;今日抚远,“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的磅礴正与天行健的哲思共鸣。
“书法艺术三次落笔边疆大地,‘风景这边独好’的石刻从南海延伸至北极、东极,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文化标记,更是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的精神图谱。三沙的海浪、漠河的冰雪、抚远的朝阳,在同一碑文的映照下成为中华文化扎根边疆的鲜活注脚。这三块石碑遥相呼应,如文化灯塔照亮南海、北疆、东极,共同诉说着边疆与中原紧密相连的文明叙事。”苏士澍说。
书法家们办了一场热热闹闹的笔会。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军民同心”“东极之光”“福源抚远”这些字里,藏着他们的心意。一位老兵握着书法家的手说:“我守了一辈子边疆,现在看你们用文化在这里扎根,心里高兴。”
东极碑成了抚远的新打卡地。游客站在碑前,或念背面的赋,或持花与石碑合影。曲阳县委宣传部部长肖志刚望着石碑说:“能将曲阳这方历史名石赠予祖国东极,我们感到荣光。”曲阳观赏石协会会长顾庆坤说:“参与其中,正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我们定会倾心投入。”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正规划着下一站。这些石碑一头连着边疆大地,一头系着军民心意,让文化之根扎得更深、书画之叶长得更繁茂。这份扎根与生长的背后,是这些银发名家以老有所为的热忱,化身文化志愿者奔赴边疆,用笔墨传薪火,以石碑载情怀,把深厚笔力和爱国情怀一齐熔铸进边疆文化建设。
2025年7月30日《中国文化报》
第6版刊发特别报道
《笔墨丹心润边疆》
↓ ↓ ↓ ↓ ↓ ↓ ↓ ↓ ↓
发布于:北京市贵丰配资-配资论坛app下载-线上股票配资代理-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