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宏大叙事中,克里米亚战役无疑是一段充满荣耀与挑战的传奇篇章,而这场战役的灵魂人物,正是德国陆军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指挥官之一——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他的军事天才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在这场战役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曼施坦因是二战中德国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他出生于1887年,毕业于德国军事学院,是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者。他在一战中崭露头角,二战初期更是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策划了“曼施坦因计划”,成功突破了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为德国在西线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1941年9月,曼施坦因接任第11集团军司令,开启了他在克里米亚的传奇之旅。
克里米亚半岛位于黑海北岸,是连接欧洲与亚洲的重要战略要地。它不仅拥有塞瓦斯托波尔这样的重要海军基地,还因其地理位置对苏联的黑海舰队和罗马尼亚的油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德国最高统帅部深知克里米亚的重要性,因此将其视为必须攻克的目标。
曼施坦因接手第11集团军时,面临着一个极为艰难的抉择。一方面,他需要指挥部队向东追击撤退的苏军,直指罗斯托夫;另一方面,他还需要攻占克里米亚。这两个任务都极为重要,但现有的兵力却无法同时完成。曼施坦因深知,如果不能迅速攻占克里米亚,苏联的空军基地将对罗马尼亚的油田构成巨大威胁,甚至可能成为苏联反击的跳板。
1941年9月24日,第54军对皮里柯普地峡发起了进攻。这里是克里米亚的门户,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德军在烈日下穿越盐质草原,面对着苏军坚固的防御工事。曼施坦因亲自指挥,德军在炮火的掩护下,经过数日的激战,终于突破了“鞑靼壕沟”,占领了皮里柯普。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因为苏军在依雄地峡再次布下了防线,德军面临着新的挑战。
正当德军在克里米亚取得初步胜利时,东线的局势却急转直下。9月26日,苏军在亚速海与第聂伯河之间的正面发动了大规模进攻,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防线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曼施坦因不得不紧急调回原本准备投入克里米亚的山地军,以稳定东线的局势。与此同时,“元首卫队”党卫军师也被调离,克里米亚的作战计划被迫搁置。
然而,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苏军为了阻止德军攻占克里米亚,将大量兵力集中在东线正面,导致其后方的第聂伯河渡口防御空虚。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抓住机会,从北面发动了攻击。在第11集团军的牵制下,德军在波尔·托克马克-马里乌波尔-比尔德杨斯克地区成功包围并歼灭了大量苏军,俘虏6.5万人,缴获坦克125辆、火炮500门以上。这一胜利不仅稳定了东线的局势,也为克里米亚的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东线的胜利为克里米亚的作战带来了转机,但克里米亚的战斗依然异常艰难。德军在突破皮里柯普地峡后,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地形和顽强的苏军抵抗。克里米亚半岛的南部是崎岖的山地,德军不得不在山地中展开艰苦的攻坚作战。与此同时,苏军的空中优势也给德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贵丰配资-配资论坛app下载-线上股票配资代理-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